pangXILONG
2025年9月19日
农历八月,北半球弥漫着桂花的芬芳,秋意渐浓。然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这里的中秋节或许没有凉风和落叶,但依然有月色皎洁,有飘香的后院烧烤,更重要的是,还有跨越时空的人们共同欣赏的那轮璀璨圆月。四季或许不同,但对团圆的向往和交织在这个古老节日中的文化记忆,却历久弥新。 当我们品尝月饼、凝望明月时,一个问题浮现: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古人是如何庆祝中秋的?他们是否穿着特殊的服饰,遵循精致的仪式,并将诗歌和仪式融入节日之中?让我们追溯到唐宋明清时期,探索这些传统——尤其是服饰的复杂世界——并学习如何将这种仪式感融入我们现代的庆祝活动中,即使在澳大利亚也是如此。 第一部分:中秋节习俗 月饼:从祭祀到团圆的象征 如今,月饼已成为中秋的代名词,但它们的故事却源远流长。月饼起源于秋分时节的祭祀仪式。到了唐代,出现了食用“胡饼”的记载,暗示着月饼的早期形态。在繁华的宋代,商业和城市生活蓬勃发展,诗人们用“小饼尝月色,满满糖水”这样的诗句,将月饼描绘得栩栩如生。然而,到了明代,月饼才真正成为中秋节的正式食品,象征着团圆和圆满。明代《祭月图》等画作描绘了身着精美服饰的家庭,男子身着长袍,女子身着马面裙,聚集在摆有圆形月饼和时令水果的桌子前祭拜月亮。 赏月:一项精致的传统 赏月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的祭月仪式。到了唐代,赏月已演变成文人雅士喜爱的消遣方式。宋代,赏月活动达到顶峰:家家户户、文人墨客、平民百姓都纷纷来到露台、花园和河畔,欣赏璀璨的圆月。南宋画家马远的《月下饮酒图》描绘了两位好友身着宽袖长袍,手捧酒杯,在侍童的陪伴下,悠然地欣赏月色。到了明朝,赏月习俗已十分盛行,妇女们身着长裙和绣花上衣,在灯笼照亮的天空下漫步于庭院之中。 团圆宴:节日的核心 中秋节被称为“团圆节”,与家庭聚餐密不可分。文献记载,即使在汉代,特殊场合也包括聚餐和长辈聚会。到了宋代,尤其是明清时期,这演变成典型的“团圆饭”。美食、谈笑和团聚体现了圆月的本质:圆满、和谐。 喝桂花酒 桂花色泽金黄,香气甜美,象征着好运和富足。饮用桂花酒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等诗人就曾在诗中提及。到了清朝,中秋之夜饮桂花酒已是司空见惯,人们以此祝愿健康和谐。 与“兔王”一起玩耍 明清时期,北京的孩子们会玩泥塑“兔爷”,其灵感源自传说中的月兔。 《中秋吉祥图》等画作描绘了身着鲜艳汉服的妇女引导孩子们献祭并玩弄这些兔子形状的玩具的场景。 第二部分:中秋盛装的绚丽 美食、仪式和赏月构成了中秋节的文化支柱,而服饰则是这个节日的视觉诗篇。绣有兔子、桂花、月轮等节庆图案的服饰,将身体变成了一幅鲜活的象征画布。中秋节的服饰不仅仅是装饰,更是蕴含着深厚的寓意,体现着团圆、富足和天美等主题。 节日服装与日常服装 与注重实用内敛的日常服饰不同,节日服饰强调优雅、象征意义和场合感。中秋服饰通常采用更华丽的面料、更鲜艳的色彩和精致的刺绣。女士的裙子更长、更有层次,男士的长袍则更具结构感,配饰也经过精心挑选,以呼应满月的意象。 中秋服饰的历代演变 唐代:气势磅礴、轮廓流畅 唐朝以其国际化的开放性和大胆的审美风格而闻名。女性身着飘逸的宽袖长袍,常以朱红、翠绿或金色等鲜艳的色彩层叠叠,映衬着月亮的璀璨。刺绣中则绣有星月兔等天体图案。男士则身着长袍,头戴高帽,常在花园中聚首,在月光下吟诗作赋。 宋代:精致低调的优雅 宋代的审美风格趋向内敛。女装面料更轻薄,色调更柔和,袖子也更窄。刺绣常描绘精致的桂花或细腻的云纹。宋代注重优雅而非华丽,体现了宋代对内敛美学的欣赏以及对月亮的哲学思考。 明代:结构与象征 明代复兴了传统的汉服风格,女装以结构感十足的长袍和独特的“马面裙”为特色。这一时期的绘画描绘了身着圆领长袍的男子和身着绣有月兔等图案的女子。官服有时会融入“官衔徽章”,并以圆形或方形的兔子、凤凰和桂花等图案刺绣,将季节意象与地位相呼应。 清朝:戏剧与奢侈 虽然满族风格在宫廷服饰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汉族戏剧和节日服饰在民间文化中却蓬勃发展。光绪年间的八月花神袍便是一例,其上绣有无数白兔在桂花间跳跃的图案,边缘饰有葫芦和吉祥水果。这件袍子虽然用于表演,却代表了季节象征的巅峰。 刺绣和图案中的象征意义 中秋服饰图案丰富: 月兔与桂花树:代表永生、富贵、团圆。...
阅读更多